目标院校 / School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2021年设计艺术学专业(学硕1305Z1)、艺术设计(专硕 135108)硕士招生介绍

发布时间:2020-09-23

本专业为硕士学位授予点,包含的研究方向有:

1、视觉传达设计

本专业旨在培养在平面设计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具有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借鉴国外现代平面设计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能力、具有较高的专业设计水平和文化艺术修养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从事研究和教学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能力的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学生在校研究涉及视觉传达设计等广泛领域。

导师郑晓红副教授,日本多摩美术大学硕士,苏州大学设计艺术学博士。曾担任日本Hishinuma设计事务所设计师、日本WATANABE TEXTILE ART STUDIO研究员、日本Hamano综合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模式创新工作室负责人、日本Textile Design Association会员、日本色彩学会会员、中国流行色协会趋势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主任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品牌策划、品牌创意设计与模式创新、色彩调和论研究、色彩数据化应用设计、城市色彩规划、室内空间色彩设计、异构媒体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主要学术成果:《Japan The 1st Pleats Competition》展(最优秀设计奖);东京服装节Textile Design最优秀奖;《SIBORI国际扎染会议》优秀设计奖;《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版画作品入选);《郑晓红纤维艺术作品集》(黄河出版集团2006年版);《完美创意的实现》(译著,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色彩设计智能软件》项目负责人;文化部重点实验室《舞台灯光的色光情感偏好定量化研究》项目负责人。其设计艺术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美术设计展并获奖,并为国内多家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进行品牌策划和设计。

导师吴文越,副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硕士,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博士。

学术兼职:中国装帧艺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书籍整体设计及其文化研究。

学术成果:主题“为了年青人”邮票设计成为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发行邮票。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整体设计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电子出版物提名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型计算机系列丛书《黑魔方》获中国之星设计大赛整体视觉形象设计金奖,2010年获得大韩产业美术家协会颁发的特别功劳奖及其他设计类奖项。并为国内多家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进行相关项目案例策划、设计。2016年带团队设计中国人民大学学位证书中标;2018年《紧张》海报获第十届亚洲平面设计三年展获金奖。主要文章《ABCD不等于东南西北》、《中国设计思维:在全球化语境中确立民族立场》、《高校学位证书宜独树一帜》、《学历与学力》、《再议设计教育转型》、《当下艺术教育的难题与前景》等发表于光明日报等国家出版物。著有《企业视觉形象创意设计》,《我的第一次》(有关设计经历的第一次)等。

教学情况:承担字体设计、版式设计及书籍设计。

导师丛志强副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硕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设计学会艺术乡村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宁海艺术振兴乡村顾问,山东平邑流峪乡村振兴顾问。

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生态、艺术振兴乡村、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品牌建设、包装整合设计。

专著《消费主义语境下当代中国设计生态研究》《因它而美:设计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的理论、流程与案例》;在美术观察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9篇研究报告被省部级采纳;作品《大观天下》(3.67米)被人民大会堂收藏;获国内外奖项50多个。

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面上项目重点项目《传统村落中工匠文化的困境与创化策略研究》,以第一成员参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传统村落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养》;主持浙江宁海葛家村、宁波东钱湖城杨村、贵州晴隆定汪布艺山寨等多个村子的《设计激发村民内生动力》项目;主持策划“中国人民大学——葛家村融合设计艺术节”、两山艺术节等多个艺术节;策划设计铜仁市“梵净山珍·健康养生”等多个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系统及国家一级博物馆恭王府文创包装整合系统、前童古镇艺术提升项目等;主持设计中国装饰集团、八喜冰淇淋等二十多个大型企业的品牌系统。

获中华全国总工会等指导的第四届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年度乡村双创示范奖;获2019品牌中国年度人物;获浙江省文联等评为的“特别优秀落地成果”奖;中国人民大学校级先进工作者,2019年度院长奖。

参加文化部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大展(北京)等多个展览。

导师焦振涛副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清华大学博士。入选《2013年度中国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项目》赴美研修。主要研究方向有“多元文化设计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再造”和“可持续性设计研究”。 《传统经典的当代再造——基于"Redesign"设计方法的视觉传达设计》和《良好设计:迪特·兰姆斯的设计哲学》等多篇论文发表于A类核心期刊《装饰》。字体设计作品《渍体》获得首届方正字体大赛金奖;书籍设计作品《艺品》获“中国之星”设计奖专业组铜奖;插画作品《京城新貌》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IP形象设计作品《童颜寿星》入选“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展;插画作品《消失》入选日本第九回世界漫画大会。

2、视觉空间设计

视觉空间设计研究包含许多潜在研究内容,各家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但概括地说它由以下两方面的基本内容构成:一是视觉空间设计生成时所采用的媒体;二是视觉空间设计出现的时间和顺序。从上述研究内容来看,恰恰反映了它与设计方法论的紧密关系。从国外大学相关学科的研究来看,对视觉空间设计生成时所采用的媒体的研究和开发比较多,而对视觉空间设计出现的时间和顺序的研究相对来讲比较少。在国内,在此领域有系统的研究还是相当初级的和偶发的。

本研究的侧重点将锁定在视觉空间设计的方法论意义上,对其出现的时间和顺序赋予更多的注意。这种考虑主要基于两方面的现实情况,一是该课题研究的现状;二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对视觉空间设计的实际需求和存在的问题。

导师王英健教授,1961年生于北京市,1983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1993年3月毕业于日本东京都立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96年3月毕业于日本东京都立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83年8月就职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名城所,1996年6月就职于东京ILC设计公司,同时任日本东海大学建筑学专业客座教员;1997年6月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讲师;2000年1月任WALL设计集团海外项目负责人;2003年8月调入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日本建筑学会会员。著有:《钢构造入门》(译著)、《建筑设计课题的表现技法》(译著)等书,并在海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规划设计有:辽宁兴城保护规划、承德市保护规划、南京新都心规划方案设计、南通新都心规划方案设计等。

导师李宇宏教授,曾学习风景园林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植物学专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曾就职于黑龙江省大庆市规划建筑设计院、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现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任教。著有《景观生态旅游规划》(编著)、《简明场地设计》(译著)、《景观设计与施工英汉双解词典》(译著)、《景观设计基础——植物设计》、《外国古典园林艺术》(著)和《景观设计方法与案例系列——城市小公园》(著)等;主持科研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等。有诸多学术论文发表。主要研究领域是景观生态规划理论、中外园林艺术研究、园林景观设计、城市设计和旅游规划等。主持参与项目:大庆市黎明湖公园绿化设计、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山口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黑龙江省望奎庙山生态旅游区旅游总体规划,北京青龙湖休闲旅游区规划等。

导师陈炯,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艺乡建】创始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委会常务理事,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拼布艺委会委员,北京设计学会艺术乡村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文化部高级画家 一级美术师,恭王府(国家一级博物馆)中青年艺术季顾问,贵州省国际民间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大赛评审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评审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艺术基金《传统村落创新设计人才培养》项目,中国新版法徽、人民法庭建筑外立面形象统一设计,全国派出所建筑外立面形象统一设计。

导师杨鹏,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建筑学硕士,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转向教学事业之前,从事多年建筑设计实践,曾任职于美国Perkins+Will 建筑师事务所、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学术研究领域为“二十世纪的有机建筑”,涵盖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装饰及建筑结构表现力等分支,兼及二十世纪工业设计和美术经典研究,研究对象涉及美国、北欧、日本、德国及拉丁美洲等地域。截止2020年,在《装饰》、《世界建筑》、《华中建筑》、《读书》及《三联生活周刊》等期刊发表近20篇论文,已出版学术译著近100万字,包括《一部自传——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赖特的室内设计与装饰艺术》 、《二十世纪经典建筑(平面、剖面及立面)》、《格兰•莫卡特谈话录——华盛顿大学建筑系大师班设计课》、《埃拉蒂奥•迪埃斯特——结构艺术的创造力》等。

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科技大学、苏州大学、烟台大学及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发表系列演讲,介绍二十世纪的世界建筑发展及有机建筑。

3、动画与媒体设计

过去的三十年,动画研究崛起,并成为美学、艺术学、人类学、媒体研究、性别研究、记忆研究和日常生活研究等跨领域研究的重要纽带。尤其在“拓展动画”(Expanded Animation)作为跨媒体和跨文化的概念提出后,动画成为全球化景观中重审文化记忆与艺术表述的重要窗口,相关议题的教学、研究和国际讨论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力。动画与媒体设计这一专业致力于这一新型跨领域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重视多元的方法论、艺术形式、历史语境中重审动画观念与媒体设计的重构。

本专业具有跨文化交流和交叉学科优势,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尤其是作为设计者和艺术创作者的个体表达,同时也培养学生在现代艺术语境中对动画与媒体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国际策展能力。

本专业注重动画和媒体如何应对新艺术现象和文化认知趋势,尤其是将动画作为不断更新的媒体艺术观念,在互文性的语境中拓展至综合媒体艺术环境,与包括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录像艺术、声音艺术、现场艺术等多元艺术主题形式碰撞,激发新的拓展动画空间和媒体设计讨论。

导师郭春宁教授动画与新媒体艺术课程。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世界动画研究协会成员,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研究员,首都发展与建设研究院研究员。四川动漫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芝加哥大学暑期研究项目导师及明德厚重人才计划导师。

出版专著《异质性的对话:欧美独立动画媒介实验与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获评双一流学科建设成果。并有专著《独立动画手册》(山东美术出版社,2016),译著《思考沟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数字媒体概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荣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合著教材《新媒体艺术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承担国家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项目出访温哥华电影学院,荷兰拉德堡德大学(语言、意义与文化认知实验室)访问学者、法国拉罗谢尔驻留艺术家,英国圣马丁艺术学院的访问研究者。

多部数字作品获得国际展览和收藏,其中与闫柏屾合作的《番茄酱》(Ketchup)被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收藏,获第11届中国独立影像节评委会大奖,韩国釜山国际短片节大奖,法国丰特弗洛艺术交流。作品获选德国斯图加特国际动画节,瑞士国际动画节,巴西国际动画节,爱丁堡国际短片节和萨格勒布国际动画节等。

承担多项科研项目(首都发展建设研究院、亚洲研究中心、成都动漫研究中心等)。多篇中文论文发表于《美学》、《当代电影》、《当代动画》、《艺术评论》、《民族艺术研究》、《艺术广角》、《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多篇英文论文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动画生产、过程与实践》、《克罗地亚电影》,《卡通与动画研究》(Cartoon and Animation Studies)及《知识型》(Epistémè)。英文论文被美国Bloomsbury出版社出版的《全球动画理论》收录出版。聚焦动画式纪录片、生成动画与游戏等主题论文在英国、法国、奥地利、意大利、新加坡、韩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中以英文发言。策划“超数字”国际研讨会、“影象力”国际艺术展,参与悲鸿讲堂主持及翻译、“为人民”艺术大讲堂进行讲座及主持,积极建构学术品牌活动。并参与法国电影节、亚洲女性电影节、波兰动画节和英国影像节的跨领域策展。


在线报名
返回顶部

18911516590

北京市昌平区沙河沙阳路18号昊月园区

邮箱:vane360@126.com

合作伙伴

小红书风标 抖音风标 风标哔哩哔哩 风标知乎
微博风标 手绘淘宝店 设计考研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