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必读 / News

工业设计史(第五版,何人可 )核心考点:第十一章 走向多元化

发布时间:2022-10-21

考点1、理性主义与“无名性”设计

1)概述

以设计科学为基础的理性主义占着主导地位。它强调设计是一项集体的活动,强调对设计过程的理性分析,而不追求任何表面的个人风格,因而体现出一种“无名性”的设计特征。这种设计观念实际上是现代主义的延续和发展。但它与早期现代主义不同,并不着意于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上,而是试图为设计确定一种科学的、系统的理论,即所谓用设计科学来指导设计,从而减少设计中的主观意识。

2)代表机构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无名性”为特征的理性主义设计为国际上一些引导潮流的大设计集团采用,如荷兰的飞利浦公司、日本的索尼公司、德国的博朗公司等。“无名性”设计更适于批量生产的物品,因为在批量生产中,形成常常不得不对市场和生产技术让步。芬兰设计师弗兰克(K.Frank)认为:“无名性设计属于批量生产。……使设计师成为产品的推销者是错误的,这有损于产品、消费者和设计师。如果不依赖于设计师的名声,产品就必须立足于其自身的优点,而设计就是这些优点的一部分。这并没有贬低设计,只是恢复了设计与整体关系的比例。”

 “无名性”设计的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日本居家产品公司“无印良品”的产品。“无印良品”在日语中是无品牌的意思,希望通过简单、直接的设计创造一种无忧无虑、轻松惬意的生活。在设计中也不刻意强调自己的个性与特色。

这种“无名性”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工业设计的主流,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补充)“无印良品(MUJI)”创始于日本,其本意是“没有商标与优质”。虽然极力淡化品牌意识,但它遵循统一设计理念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无不诠释着“无印良品”的品牌形象,产品类别以日常用品为主。产品注重纯朴、简洁、环保、以人为本等理念,在包装与产品设计上皆无品牌标志。产品类别从铅笔、笔记本、食品到厨房的基本用具都有。最近也开始进入房屋建筑、花店、咖啡店等产业类别。

考点2、新现代主义

1)概述

20世纪50年代,以斯堪的纳维亚设计为代表的“有机现代主义”流行一时,当进入60年代后,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一种复兴20世纪20—30年代的现代主义、追求几何形式构图和机器风格的所谓“新现代主义” (Neo–Modernism) 。新现代主义的出现受到流行的视幻艺术(OP艺术)的影响。

视幻艺术是一种利用人们的视错觉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平面设计艺术,它源于包豪斯艺术家阿尔伯斯(Josef Albers,1888—1976)的试验研究。视幻艺术强调黑白的几何形式构图,在产品设计上,视幻艺术的影响是所谓的“硬边艺术”,多采用圆柱体、立方体等简单的几何形状,选材上广泛应用不锈钢、镀铬金属、玻璃等工业材料,表面处理偏爱材料本身的质感。

2)设计特点

设计应有冷漠、正规、中性的外观特征。新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与包豪斯有相似之处,它在家具设计中喜欢采用镀铬钢管,在形态上强调机械化与几何化。

3)代表人物与组织

在家具设计方面,OMK是新现代主义的典型代表。OMK是于1966年成立的一个由青年设计师组成的事务所,他们在家具和室内设计中广泛使用钢管和其他工业材料,突出体现金属材料的冷漠感。

丹麦设计师克雅霍尔姆(Poul Kjaerhlom,1929—1980)设计的钢片椅就显得稳重而严谨。

1969年,阿基佐姆设计了“米斯”椅,以一种幽默的手法来模仿米斯的巴塞罗那椅。“米斯”椅采用了镀铬方钢、橡胶板等工业材料及尖锐的三角形造型,把新现代主义推向了极端。

考点3、高技术风格

1)概述 

“高技术风格”(High–Tech) 不仅在设计中采用高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鼓吹表现新技术。高技术风格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机器美学,这种美学直接反映了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征。罗维于20世纪40年代末设计的哈里克拉福特收音机就是这一趋势的典型。该机采用了黑白两色的金属外壳,面板上布满各种旋钮、控制键和非常精确的显示仪表,俨然是一件科学仪器。罗维的这些设计预示着后来“高技术”风格的到来。

2)设计特点

“高技术”风格的发展是与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高科技迅速发展分不开的。高技术风格在室内设计、家具设计上的主要特征是直接利用那些为工厂、实验室生产的产品或材料来象征高度发达的工业技术。法国设计师伯提耶(Marc Berthier)设计的儿童手工桌椅则采用粗壮的钢管结构,并装上了拖拉机用的坐垫,具有高度工业化的特色。

家用电器,特别是在电子类电器的设计中,“高技术”风格也很突出,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技术信息的密集,面板上密布繁多的控制键和显示仪表。造型上多采用方块和直线,色彩仅用黑色和白色。

3)代表人物与作品

最为轰动的作品是1976年在巴黎建成的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设计者是意大利建筑师皮阿诺(Renzo Piano,1937—)和英国建筑师罗杰斯(Richard Rogers,1933—)。

他们对自己设计的解释是:“这幢房屋既是一个灵活的容器,又是一个动态的交流中心。”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大楼不仅直率地表现了结构,而且连设备也全部暴露了。面向街道的东立面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各种“管道”,红色的为交通通道,绿色的为供水系统,蓝色的为空调系统,黄色的为供电系统。面向广场的西立面是几条有机玻璃的巨龙。一条由底层蜿蜒而上的是自动扶梯,几条水平方向的是外走廊。                                        

4)评价及影响

高技术风格在20世纪60-70年代曾风行一时,并一直波及20世纪80年代初。但是高技术风格由于过度重视技术和时代的体现,把装饰压到了最低限度,因而显得冷漠而缺乏人情味,常常招致非议。

考点4、波普风格

1)概述 

波普风格(Pop)又称流行风格,它代表着20世纪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波普风格的中心是英国。“波普”是一场广泛的艺术运动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图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因此,波普风格主要体现于与年轻人有关的生活用品或活动方面,如古怪的家具、迷你裙、流行音乐会等。

2)特点

①从设计上来说,波普风格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一致性的风格,而是多种风格的混杂。

②它追求大众化的、通俗的趣味,反对现代主义自命不凡的清高。

③在设计中强调新奇与奇特,并大胆采用艳俗的色彩,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

④十分强调灵活性与可消费性,即产品的寿命应是短暂的,以适应多变的社会、文化条件,就像此起彼伏的流行歌曲一样。

3)代表人物及作品

①1964年英国设计师穆多什设计了一种“用后即弃”的儿童椅。

②1969年英国设计师琼斯设计了一张桌子,它由一个极为逼真的半裸女塑像跪着背负玻璃桌面。

③意大利的波普设计则体现出软雕塑的特点,家具的设计在体型上含混不清,并通过视觉上与别的物品的联想来强调其非功能性,比如“嘴唇”沙发,“手套”沙发。

4)评价

“波普”基本上是一场自发的运动,它没有系统的理论来指导设计,也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手段来填平个性自由与批量生产之间的鸿沟。许多波普设计出自年轻人之手,也只有追求新奇的年轻人乐意一试。但新奇一过,它们也就被抛弃了。这也许正是波普设计的目标之一。波普设计的本质是形式主义的,它违背了工业生产中的经济法则、人机工程学原理等工业设计的基本原则,因而昙花一现便销声匿迹了。但是波普设计的影响是广泛的,特别是在利用色彩和表现形式方面为设计领域吹进了一股新鲜空气,由此刺激了这方面的探索。

考点5、后现代主义 

1)概述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是旨在反抗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方法论的一场运动,它广泛地体现于文学、哲学、批评理论、建筑及设计领域中。“后现代是针对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而言的”。

2)特征

①后现代主义归纳为三点主要特征(斯特恩Robert A.M.Stem):文脉主义(Contextualism)、引喻主义(Allusionism)和装饰主义(Arnamentation)。

②后现代主义基本特征:强调设计的隐喻意义,通过借用历史风格来增加设计的文化内涵,同时又反映出一种幽默与风趣之感,唯独功能上的要求被忽视了。

3)代表人物及作品 

①罗伯特·文丘里: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出版《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成为后现代主义最早的宣言,提出“少就是乏味”口号,鼓吹一种杂乱的、复杂的、含混的、折中的、象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建筑。

②查尔斯·詹克斯:1977年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Charles Jencks,1939--)出版《后现代建筑的语言》,明确提出后现代的概念,为后现代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③罗伯特·斯特恩: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在其著作《现代古典主义》一书中对后现代主义设计进行了分类。

④后现代主义在设计界最有影响的组织是意大利一个名为“孟菲斯”(Memphis)的设计师集团。这是一个重要考点,作为一个单独的考点详细介绍。

4)评价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所追求自我形式多样性,虽然不适合工业现代化的大生产,但冲击了传统的设计艺术观念,使设计艺术突破原有的狭隘框框,丰富了设计的内涵,同时又给工业生产更多的文化因素,注重产品的人文因素等都有重要意义。后现代设计思潮还在发展中,目前还很难做出恰当的评价。

考点6、“孟菲斯”

1)概述 

意大利“孟菲斯”(Memphis)的设计集团,成立于1980年12月,1988年结束。由著名设计师索特萨斯和7名年轻设计师组成。“孟菲斯”反对一切固有观念,反对将生活铸成固定模式。“孟菲斯”开创了一种无视一切模式和突破所有清规戒律的开放性设计思想,从而刺激了丰富多彩的意大利新潮设计。

2)风格特点

①“孟菲斯”对功能有自己的全新解释,即功能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生命的、发展的,它是产品与生活之间一种可能的关系。这样功能的含义就不只是物质上的,也是文化上的、精神上的。产品不仅要有使用价值,更要表达一种特定的文化内涵,使设计成为某一文化系统的隐喻或符号。

②其材料大多是纤维材料、塑料一类廉价材料,表面饰有抽象的图案,而且布满产品整个表面。色彩上常常故意打破配色的常规,喜欢用一些明快、风趣、彩度高的明亮色调,特别是粉红、粉绿之类艳俗的色彩。

3)代表人物 

1981年,索特萨斯设计一件博古架是孟菲斯设计的典型。

4)影响 

“孟菲斯”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试验性的,多作为博物馆的藏品。但它们已对工业设计和理论界产生了具体的影响,给人们以新的启迪。许多有关色彩、装饰和表现的语言已为意大利设计的产品所采用,使意大利的设计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了更高的声誉。“孟菲斯”也在国际上得到了反响,日本的“生活型”设计就是一例。 1988年,索特萨斯宣布孟菲斯结束。

考点7、 解构主义

1)概述 

20世纪80年代,一种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的所谓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

解构主义是从构成主义的字眼中演化出来的,解构主义和构成主义在视觉元素上也有些相似之处,两者都试图强调设计的结构要素。不过构成主义强调的是结构的完整性、统一性,个体的构件是为总体的结构服务的;而解构主义则认为个体构件本身就是重要的,因而对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

2)风格特点

① 对正统原则、正统秩序的批判与否定。

② 不仅否定了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构成主义,而且也对古典的美学原则如和谐、统一、完美等提出了挑战。

3)代表人物

①德里达:一位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e,1930-)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他的理论的核心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经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

②弗兰克·盖里: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1947-  )被认为是解构主义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代表作品有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③柏纳德·屈米:80年代,屈米以巴黎维莱特公园的一组解构主义的红色构架设计声名鹊起。该组构架由各自独立、互不关联的点、线、面“叠印”而成,其基本的部件是lOmxlOmxlOm的立方体,上面附加各种构件,形成茶室、观景楼、游艺室等设施,完全打破了传统园林的概念。

④英戈·莫端尔:在工业设计中,解构主义也有一定的影响,德国设计师英戈·莫端尔(Ingo Maurer,1932-)设计了一盏名为波卡·米塞里亚的吊灯,以瓷器爆炸的慢动作影片为蓝本,将瓷器“解构”成了灯罩,别具一格。

4)评价 

解构主义并不是随心所欲地设计,尽管不少的解构主义的建筑貌似零乱,但它们都必须考虑到结构因素的可能性和室内外空间的功能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解构主义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构成主义。

考点8、绿色设计

1)概述 

绿色设计(Green Design)源于人们对于现代技术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体现了设计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绿色设计又称生态设计,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设计方式。工业革命之后,设计始终围绕如何满足人的需求为中心,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导致对环境的破坏、生态的污染、能源的过渡消耗,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设计界掀起了旨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设计理念,即生态设计。

2)“3R”原则 

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即Reduce,Recycle,Reuse,不仅要尽量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

绿色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考虑,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上的变革,要求设计师放弃那种过分强调产品在外观上标新立异的做法,而将重点放在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上面,以一种更为负责去创造产品的形态,用更简洁、长久的造型使产品尽可能地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绿色设计中,“小就是美”、“少就是多”具有新的含义。

3)代表人物

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 Papanek,1927-1999),20世纪60年代末出版了《为真实世界而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该书专注于设计师面临的人类需求的最紧迫的问题,强调设计师的社会及伦理价值。巴巴纳克认为,设计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创造商业价值,也不是在包装及风格方面的竞争,而是一种适当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元素。他强调,设计应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并为保护地球的环境服务。1995年出版了另一本有影响的理论著作《绿色紧迫》。

考点9、可持续设计

1)概述 

可持续设计是在可持续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是自然保护国际联盟(IUCN)于1980年首次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描述是:“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

可持续设计理念是以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为前提,设计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兼顾保障子孙后代永续发展需要的产品、服务或系统。在现有的研究当中,主要涉及的设计表现在建立持久的生活消费方式、建立可持续社区、开发持久性能源及工程技术等。

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曼梓尼教授为可持续设计(Sustainable Design)下的定义是:“可持续设计是一种构建及开发可持续解决方案的策略设计活动。……针对整个生产消费循环,利用系统式的产品与服务整合和企划,以效用和服务去取代物质产品为最终目的。”曼梓尼教授对于可持续设计的定义是理想化的,有非物质主义设计的偏向。

简而言之,可持续设计是一种构建及开发可持续解决方案的策略设计活动,均衡考虑经济、环境、道德和社会问题,以再思考的设计引导和满足消费需求,维持需求的持续满足。可持续的概念不仅包括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也包括社会、文化的可持续。

2)非物质主义设计

非物质主义设计是以信息社会是一个“提供服务和非物质产品的社会”为前提,以“非物质”这个概念来表述未来设计发展的总趋势:即从物的设计转变为非物的设计,从产品的设计转变为服务的设计,从占有产品转变为共享服务。非物质主义不拘泥于特定的技术、材料,而是对人类生活和消费方式进行重新规划,在更高层次上理解产品和服务,突破传统设计的作用领域,去研究“人与非物”的关系,力图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物质产出,保证生活质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可持续发展的载体本身也是物质的,可持续设计不可能完全脱离其物质本体。

3)低碳设计

低碳设计是以减少人类碳排放,降低温室效应带来的破坏效应为目标而进行的设计。低碳设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重新规划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在不降低生活水平的前提下,通过日常生活行为模式的再设计,降低碳消费量;二是通过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或者开发新的、可替代的能源,实现减排。

考点10、简约主义(补充考点)

1)概述

简约主义(Minimalism)是一种追求极端简单的设计流派兴起,将产品的造型化简到极致。这种风格是受米斯·凡德罗“少则是多”的思想影响发展而来的,与国际主义风格一脉相传。从本质上讲,简约主义风格是从现代主义中派生出来的设计风格,具有现代人所喜欢的简洁,精细,现代的风格特征,也迎合现代人高节奏生活所追求的求简、求精、求快捷的心理特点。

2)代表人物及作品 

菲利普·斯塔克(Philip Starck,1949-):法国著名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是简约主义的代表人物,1949出生于法国巴黎。

菲利普·斯塔克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原始、最有创意的设计师之一。是一个非凡的传奇人物,集流行明星、疯狂的发明家、浪漫的哲人于一身,他认为自己是“一位日本建筑师,美国的艺术总监,德国工业设计师,法国艺术总监,意大利家具设计师“……他的设计作品涉及各个领域,从小型产品、服装、家具到室内设计、建筑设计,都能赋予其有力的雕塑感与挪榆式的视觉戏剧效果。他不仅仅是一个出色的设计师,还是这个时代设计师的一个标志。

菲利普·斯塔克在他的主要工作中正在引导着使物与人关系变得更融洽的一种方式。斯塔克设计的路易20椅及圆桌,1994年为沙巴法国公司设计的一台电视机采用了一种用可回放的材料-高密度纤维模压成形的机壳,同时也为家用电器创造了一种“绿色”的新视觉。

设计特点:斯塔克有自己明确的设计观,有自己明确的造型世界,像他一样的设计师们也活跃忙碌在各个领域。从书桌椅子到皮艇再到朝日大厦,室内设计和服装设计。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他的设计哲学。如果设计师只在特定的领域搞创作的话,那么他必然不会对他没有涉及的领域有所建树,他认为这样是很严重的渎职。

斯塔克也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其最著名的公共建筑设计作品有1989年建于日本东京的雕塑感极强的Nani Nani楼,1990年东京的金顶Asalhi啤酒大厅,1992年日本大阪的Le Baron Vert大厦和1993年的Groningen博物馆。90年代斯塔克主要从事电脑和交通工具的设计,试图为现代技术更加入个性化,例如1994年为Soba公司设计的Jim Nature电视极富创意地用纸板取代了塑料的壳体,又如1995年为Aprilia公司设计的Moto摩托车和儿童踏板车都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构思。他认为现代设计大师的作用就是用最少的材料创造更多的“快乐”。

荷兰设计团体(Droog Design):1993年成立,致力于将再生循环的理论用于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中,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从而引导人们新的消费观。


工业设计史(第五版,何人可 )核心考点:第十一章 走向多元化

更多考研史论信息加群

史论qq群.jpg

在线报名
返回顶部

18911516590

北京市昌平区沙河沙阳路18号昊月园区

邮箱:vane360@126.com

合作伙伴

小红书风标 抖音风标 风标哔哩哔哩 风标知乎
微博风标 手绘淘宝店 设计考研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