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史(第五版,何人可 )核心考点:第十章 战后重建与设计(二)
发布时间:2022-10-21
考点6、意大利的风格与个性
1)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设计的发展被称为“现代文艺复兴”,对整个设计界产生了巨大冲击。意大利设计是一种一致性的设计文化,这种设计文化是根植于意大利悠久而丰富多彩的艺术传统之中的,并反映了意大利民族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意大利设计的特点是由于形式上的创新而产生的特有的风格与个性。
意大利设计的中心是米兰。米兰还有一个常设的展览机构,即三年一度的国际工业设计展览。三年一度展览在展出范围和风格上来说都是很广泛的,既有简洁朴素的功能主义设计,也有装饰和表现性的手工艺品,以及展示新材料、新技术的现代主义作品。
从此以后,意大利设计就以一种激动人心的形式展现于世。
20世纪50年代意大利设计的视觉特征是所谓当代“有机”雕塑,这种视觉特征与新的金属和塑料生产技术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美学。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塑料和先进的成型技术使意大利设计创造出了一种更富有个性和表现力的风格。
2)代表人物及作品
(1)尼佐里
1948年,尼佐里为该公司设计了“拉克西康80”型打字机,采用了略带流线型的雕塑形式,在商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功。1950年,尼佐里又推出了“字母22”型手提打字机 ,设计师从工程、材料、人机工程以及外观等各方面考虑,并且把原打字机的3000只元件减至2000只,设计出了这种机身扁平、键盘清晰、外形优美的打字机。该打字机对美国的办公机器设计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2)柯伦波
柯伦波(Joe Colombo,1930—1971)是20世纪60年代较有影响的设计师,十分擅长塑料家具的设计,他特别注意室内空间的弹性因素,他认为空间应是弹性与有机的,不能由于室内设计、家具设计使之变成一块死板而凝固。他所设计的可拆卸牌桌就体现了他的设计思想。
(3)萨帕
出生于德国的设计师萨帕(Richarcl Sapper,1932—)长期在意大利工作,他于1972年设计的工作台灯可以以任何角度定位,使用十分方便灵活,体现了一种实用与美学的平衡,成为国际性的经典设计。
(4)乔治亚罗
意大利设计公司是由工业设计师乔治亚罗(Giorgio Giugiaro,1938—)与工程师门托凡尼(Aldo Mantovani)共同创建的。意大利设计公司成立于1968年,基本的经营方针是将设计与工程技术紧密结合,为汽车生产厂家提供从可行性研究、外观设计、工程设计直到模型和样车制作的完整服务。
1986年,他设计了一半似摩托、一半似汽车的“麦奇摩托”,革新了现代机动车的概念。中国华晨公司的“中华”小汽车,也是由意大利设计公司设计的。1997年,公司更名为Italdesign-Giugiaro股份公司,仍然以汽车设计为主。2009年,该公司设计了一款名为“Namir” 的混合动力概念车,极具新锋锐的设计风格。
考点7、前联邦德国的技术与分析
随着经济的复兴,联邦德国成了世界上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之一,并发展了一种以强调技术表现为特征的工业设计风格。
1)乌尔姆造型学院
(1)概述
战后对联邦德国工业设计产生最大影响的机构是于1953年成立的乌尔姆造型学院(1953-1968)。这是一所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高等学府,其纲领是使设计直接服务于工业。瑞士籍画家、建筑师、设计师比尔设计了学院的校舍并担任了第一任院长。在建校方针上也遵循包豪斯的理论学说,强调艺术与工业的统一。他写道:“乌尔姆造型学院的创建者们坚信艺术是生活的最高体现,因此,他们的目标就是促进将生活本身转变成艺术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在学院开设了机械与形式两方面的课程。另外,与比尔的理论同时存在、平行发展的还有一些别的理论。这些理论具有强烈的科学性和社会政治色彩。
比尔1957年离开学院,阿根廷画家马尔多纳多接替担任院长。马尔多纳多对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很大的调整,用数学、工程科学和逻辑分析等课程取代从包豪斯继承下来的美术训练课程,产生了一种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设计教育模式。其指导思想是培养科学的合作者。马尔多纳多认为:“一个典型的产品设计师能在现代工业文明中的各个要害部门里工作。”
马尔多纳多于1967年辞职,学院也于次年解散。
(2)贡献
① 其成果就是前联邦德国的设计有了合理的、统一的表现,它真实地反映了德国发达的技术文化。批评的意识在实践中已不存在了。乌尔姆造型学院与德国博朗股份公司的合作是设计直接服务于工业的典范。博朗公司设计生产了大量优秀产品,并建立了公司产品设计的三个一般性原则,即秩序的法则、和谐的法则和经济的法则。
在1955年的杜塞尔多夫广播器材展览会上,博朗公司展出了一系列收音机 、电唱机等产品,这些产品与先前的产品有明显的不同,外形简洁、色彩素雅。它们是博朗公司与乌尔姆造型学院合作的首批成果。
联邦德国设计史上的另一个里程碑是系统设计方法的传播与推广,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应归功于乌尔姆造型学院所开创的设计科学。
②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的基本概念是以系统思维为基础的,目的在于给予纷乱的世界以秩序,将客观事物置于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并通过系统设计使标准化生产与多样化的选择结合起来,以满足不同的需要。系统设计不仅要求功能上的连续性,而且要求有简便的和可组合的基本形态,这就加强了设计中几何化,特别是直角化的趋势。古戈洛特和拉姆斯将系统设计理论应用到了产品设计中。
(3)代表人物
① 汉斯·古格洛特
古格洛特是乌尔姆的教员,同时为博朗公司设计,他的音响设计就是最早基于模数体系的系统设计,系统设计观念可以说是由古格洛特在乌尔姆设计学院发展起来的,由拉姆斯通过他在博朗等公司的设计中推广宣传出来,成为德国的设计特征之一。
② 迪特·拉姆斯
汉斯·古格洛特的学生,提出“产品家族”概念,即“立志于为系列产品创造一种连续的风格、统一的形象,以强化公司自身的形象。”
拉姆斯提出了重要的好设计的十条准则:
1.好的设计是创新的
2.好的设计是实用的
3.好的设计是美观的
4.好的设计让产品易于理解
5.好的设计是谦虚的
6.好的设计是诚实的
7.好的设计是耐用的
8.好的设计是细致的
9.好的设计是环保的
10.好的设计是极简的
作品:拉姆斯与古戈洛特共同设计了一种收音机和唱机的组合装置,该产品有一个全封闭白色金属外壳,加上一个有机玻璃的盖子,被称为“白雪公主之匣”。
③ 科拉尼
被人称为“设计怪杰”的科拉尼(Luigi Colani,1926—)就是这一时期对抗功能主义倾向最有争议的设计师之一。科拉尼用他极富想象力的创作手法设计了大量的运输工具、日常用品。
考点8、知识点扩展与总结:
德国工业设计的发展阶段:
1)德国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二战之前阶段,包括穆特修斯倡导的“德国工业联盟”、格罗佩斯创立的“包豪斯”等进行现代设计的理论探讨和实践,为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设计师,为现代设计艺术思想的传播准备了条件。
②二战后十余年,是德国现代设计艺术的恢复阶段,主要表现在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建立,以及它与博朗公司的成功合作,把包豪斯思想推向新的高度,并大力推行“系统化设计”思想。德国的产品到处体现着新理性主义、新功能主义、极少主义特征,形成了冷峻、简洁、富有条理的设计风格。
③20世纪60-70年代,德国的现代设计在世界市场上占据重要位置,其产品以理性、高质量、可靠的性能而著称。
④20世纪80年代之后,德国现代设计也面临世界消费市场的多元化、流行趋势、消费观念等的影响,德国设计界也不得不面对复杂的市场形势,采用双重的设计战略。
2)德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走两条道路:
①德国的理性主义——主要为欧洲和德国本身的市场;
②德国的国际主义的,前卫的,商业的设计——主要为广阔的国际市场。
3)德国工业设计发展特点
①从“德意志工业联盟”到包豪斯再到乌尔姆设计学院,在现代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德国经历了两次损失惨重的世界大战和二战后的分裂局面,但德国的设计一直朝着理性主义的方向发展,德国不断完善他们理性的现代设计思想,始终走着一条科学性的设计发展的道路。
②德国长期以来强调设计中的功能主义原则,强调设计的民主特色,反复提倡“好的造型”。造成整整几代德国设计家对于设计责任的高度重视。因此,理性原则,人体工程原则,功能原则对他们来说是设计上天经地义的宗旨,不能因为商业主义的压力而放弃。
③德国的工业统一以高质量的产品著称于世,德国产品、德国汽车、机械、仪器、消费产品等等都具有非常高的品质。这种工业生产的水平,更加提高了德国设计的水平和影响。
④“青蛙设计”这家公司完全放弃了德国传统现代主义的刻板、理性、功能主义的设计原则,发挥形式主义的力量,设计出各种非常新潮的产品来,为德国的设计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考点9、日本的传统文化与高技术
1)概述
(1)日本设计:一类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具有朴素、清雅、自然,具有浓厚的东方情调;另一类则是批量生产的高技术产品,这种高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平衡是日本现代设计的一个特色。
(2)战后日本经历了恢复期、成长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①恢复期的日本工业设计
从1945-1952年是日本工业恢复阶段,由于战争的破坏,日本在困难的条件下开始恢复工业。工业设计的发展首先是从学习和借鉴欧美设计开始。1951年,邀请罗维来日本讲授工业设计,罗维的讲学对日本工业设计是一次重大的促进。1952年,日本工业设计协会成立,并举行了战后日本第一次工业设计展览——新日本工业设计展。
②成长期的日本工业设计
这是指1953—1960年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与工业都在持续发展。不少新的科学与技术的突破对工业设计提出了新要求。1957年,日本设立了“G”标志奖,以奖励优秀的设计作品。
③发展期的日本工业设计
从1961年起日本工业进入了发展阶段,即日本的工业生产和经济出现了一个全盛的时期,工业设计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由模仿逐渐走向创造自己的特色,从而成了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设计大国之一。
日本的汽车、摩托车是从仿制起家的,水城忠明(铃木公司工业设计科主任)主持设计的各种铃木牌摩托车,GK工业设计研究所设计的雅马哈牌摩托车,佐佐木享(铃木汽车公司工业设计师)设计的几种汽车,管原浩二设计的日产牌卡车,荒崎良和、松尾良彦、吉田章夫等人参与设计的各种日产小汽车等, 都是十分出色的作品。本田公司不是日本最大的汽车公司,但该公司十分注重工业设计,因此在欧美各国也享有较高声誉。本田公司于1997年生产的小汽车,车身紧凑而简练,在日本生产的小汽车中独树一帜。
索尼是日本最早注重工业设计的公司,早在1951年就聘请了日本最有名的设计师之一柳宗理设计了“H”型磁带录音机。1955年,索尼公司生产了日本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1958年生产的索尼TR60晶体管收音机是第一种能放入衣袋中的小型收音机,1959年又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全半导体电视机,此后又研制出独具特色的单枪三束柱面屏幕彩色电视机,这些产品都很受好评。与其他公司强调高技术的视觉风格不同,索尼的设计强调简练,其产品不但在体量上要尽量小型化,而且在外观上也尽可能减少无谓的细节。于1979年开始生产的“随身听”放音机就是这一设计政策的典型,在20世纪80—90年代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1957年,GK工业设计研究所成立;从20世纪80年代起,GK将目标定义知识密集型、高水平的,以创新为先导的设计组织。为达到这一目标,GK形成了由基础研究、计算机系统开发、技术创新、设计信息处理等部门构成的GK设计集团。 GK与传统的自由职业设计师事务所不同,它创立了三大支柱即推广、设计和学习。
日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日本设计在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采用了所谓的“双轨制”:一方面在服装、家具、室内设计、手工艺品等设计领域系统地研究传统,以求保持传统风格的延续性;另一方面在高技术的设计领域则按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设计。通过这种“双轨制”,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发扬光大,并产生了一些优秀的作品,1956年,柳宗理设计的“蝴蝶”凳就是一例。
进入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80年代后期,由于受到意大利设计的影响,日本家用电器产品的设计开始转向所谓“生活型”,即强调色彩和外观上的趣味性,以满足人们的个性需求。松下电器的一些家用电器设计也在造型和色彩上进行了大胆探索,把高技术和高情趣结合起来。
考点10、小知识点
1)中国台湾地区及韩国的工业设计
我国台湾地区正式发展工业设计是在1961年底,并在“台湾生产力及贸易中心”机构中设立了产品改善组,邀请美国工业设计师从事观念宣传及公开讲习工作。1964年,明志工专在创校时同时设置了工业设计科(五年制),该校还发行《工业设计》杂志。
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台湾地区于2003年成立了“财团法人台湾创意设计中心”,并于2004年正式启动营运。台湾创意设计中心的宗旨定位于台湾创意设计发展的整合服务,提升设计人才原创能力,促进设计交流,加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并奠定企业发展自有品牌基础,提高产业附加价值。
2)公司识别计划
概述
公司识别计划是把企业作为设计对象进行整体设计,建立起企业明确的识别特征,全面地、正确地体现出企业的视觉形象。公司是被计划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了从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到标志、广告、包装、文书等视觉传达设计的全部企业设计。通过所有视觉因素的系统化和秩序化,创造出企业独具特色的风格。
代表公司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较系统的建立起公司识别的大公司之一是意大利的奥利维蒂公司。它在公司识别方面的成功对于战后识别计划的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1956年,在IBM公司总经理小托马斯·华生 (Thomas Watson,Jr)的支持下,著名设计师诺伊斯吸取奥利维蒂公司的成功经验,制定了IBM公司的识别计划,以适应公司业务不断扩大的需要。著名平面设计师兰德(Paul Rand)为IBM重新设计了标志。“IBM不是竞争,而是创造环境。”这就是IBM的设计原则,它在美国工业设计中是独具特色的。
3)人机工程学的发展
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学科。
人机工程学的发展一方面使设计更具有社会学的色彩,另一方面也使设计逐步走向科学化,从而使产品形式更少受到设计师自我意识的影响。
人机工程学的中心是解决人机之间关系的问题,其中包括:
①人造的产品、设备、设施、环境的设计与创造;
②对于人类工作和活动过程的设计;
③对于服务的设计;
④对人类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合适程度的评估;
人机工程学的目标
①提高人类工作和活动的效应与效率。
②保证和提高人类追求的某些价值,比如卫生、安全、满足等等。
发展阶段:
①机械时代(1750-1890);这个时期的设计主要是简单的为寻找符合使用者的尺度的设计细节,即在设计上注意与人体配合的长短、宽窄、大小尺寸,但是对于真正的适应性、特别是效率性、安全性,则还没有适当的考虑。
②技术革命时期(1870-1945);新的设计开始从以前的为适应人的设计转移到为工作的人设计上。这是人体工学的一个新的重大进步。
③为人的思维的设计阶段(1945-今)战后的人体工学将研究方向转到扩大人的思维力量方面,使设计能够支持、解放、扩展人的脑力劳动。
考点11、通用设计( Universal Design)。
所谓通用设计就是使所设计的产品和设施能为不同行为能力的人共同使用,例如老年人和小孩都可使用的电话亭,健康人和残疾人士都可通行的坡道等,避免专为某一类人士所做的特殊设计可能带来的歧视,体现出真正的人文关怀。
考点12、新技术及新材料与设计
1947年,晶体管的发明标志着电子技术的革命。 “形式追随功能”的信条在电子时代就没有真正的意义了。这些都给工业设计提出了新课题。
20世纪60年代曾被称为“塑料的时代”。
丹麦设计师潘顿(Verner Panton,1926—1998)在探索新材料的设计潜力的过程中创造出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作品,颇有影响。20世纪60年代,他与美国米勒公司合作进行整体成形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椅的研制工作。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于1968年定型。这种椅子可以一次模压成形,不加修整即可投放市场。椅子的造型直接反映了生产工艺和结构的特点,同时又非常别致,具有强烈的雕塑感,色彩也十分艳丽。这种椅子至今仍享有盛誉,被世界许多博物馆收藏。
1975年,潘顿用有机玻璃设计了VP球形吊灯,既满足了灯具在防眩光、补偿光色等方面的要求,造型又晶莹诱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潘顿还是一位色彩大师,并发展了所谓的“平行色彩”理论,即通过几何图案将色谱中相互靠近的颜色融为一体。他的色彩理论为他创造性地利用新材料中丰富的色彩打下了基础。
工业设计史(第五版,何人可 )核心考点:第十章 战后重建与设计(二)
更多史论信息加群